足迹·温度·圆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梦之队”志愿服务团队开展“双百励志圆梦行”活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展2025年暑期“双百励志圆梦行动”实践活动。

7月19-22日,由四名志愿者(范艺、左依然、赵凡雅、艾亚飞)组成的“梦之队”志愿服务团队,深入恩施市利川县、巴东县等地,对四户贫困学生家庭进行实地走访,旨在精准了解学子家庭实况,传递关怀。

团队成员穿梭于街巷之间,逐户叩响受助家庭的门扉。在每户家中,志愿者们与受助学子及其家长围坐交谈,询问学生的在校学习表现、家庭当前面临的经济压力、生活保障等具体状况,并详细记录下每个家庭最迫切的需求。交流中,志愿者们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业规划和未来志向,鼓励他们保持积极心态,专注学业,并准备了部分生活必需品。

此次走访是“双百行动”的组成部分,严格遵循聚焦需求、务实帮扶的准则。通过面对面的真诚沟通,团队了解了贫困生家庭的相关情况。志愿者们表示,后续将系统整理走访记录,了解各家庭的具体困境,及时向学校反馈相关信息,力求帮助学子克服求学路上的经济障碍。

合集材料一:茶烟漫山处 希望破土时

7月19日下午,志愿者团队前往利川市毛坝镇,志愿者详细记录家庭收支缺口,重点宣传学校的奖助学金政策。据询问,小章同学的妈妈在家里照顾她腿脚不方便的大伯,她热情的与志愿者们聊天,妹妹安静的坐在姐姐旁边听着。屋中墙壁略显斑驳,但窗明几净,阳光也洒得满满当当。

返程时云雾初开,漫山茶垄翻涌新绿。志愿者驻足凝望,云雾缝隙间漏下的阳光,让志愿者们想起告别时挥手的那个女孩,山间万物与这户人家的故事,都在无声诉说着:生命的拔节,终会在风雨后的厚土中悄然生长。

受访者家庭与志愿者团队合影

志愿者团队正在宣传奖助学金政策

合集材料二:两扇门里的光

7月19日清晨,志愿者团队深入被翠绿山峦环抱的恩施市白杨坪县。交谈中,志愿者们了解到小李同学已经参与了“紫金班”,提前为未来做好了打算。屋子里陈设简单,父母因为远客的到来与志愿者热情的交流。临走时,她正在照顾她的侄子。屋外的菜畦规整,藤蔓攀上竹架。虽不富庶,却充满生生不息的力量。

7月20日清晨,志愿者团队前往离恩施市区300公里外的巴东县水布娅镇。小健同学同学和祖父母在山上一处环绕着农田的古朴的平房居住着。陈旧的房屋还保留着传统的装饰。祖父母年事已高,但在交谈中仍不忘对孙辈学业的关注。这座老屋,像一位沉默的长者,承载着岁月的重量,也庇护着新芽的成长。

原来,希望并非遥不可及,它就生长在女孩家的菜地里,沉淀在男孩家老屋的砖缝中,更镌刻在两个年轻灵魂坚韧的心底。

受访者家庭与志愿者团队合影

志愿者团队正在宣讲奖助学金政策

受访者家庭与志愿者团队合影

志愿者正在宣讲奖助学金政策

合集材料三:扎根

7月22日清晨,志愿者团队再次出发前往恩施市绿葱坡镇,经过重重山路后还需要志愿者们步行前往男孩的家中。小冯同学今年刚刚大一,因为对政策的不熟悉大一上学期并没有申请到助学金。志愿者认真的介绍了学校的奖助学金政策。小冯同学的父亲仍在外地务工,他也为了配合志愿者的工作早早回到了家里。当志愿者到他们家时,只有他与残疾的叔叔在家。受访者也从刚开始的羞涩转而与我们亲切的交谈,由泥土铸成的房屋挡不住他萌芽的希望。

离开时,暮色中远眺绿葱坡滑雪场,旅游业的发展似乎没有给当地的居民带来富庶,但是由他双手掌握的纸笔可以。

受访者家庭与志愿者团队合影

志愿者正在宣讲奖助学金政策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梦之队”志愿服务团队此次“双百励志圆梦行”活动,通过深入恩施多地实地走访,切实掌握了贫困学生家庭的实际困难与真实需求,有效宣传了学校的资助政策,为后续精准帮扶提供了重要依据。团队成员以实际行动传递了学校的关怀与温暖,增强了受助学子继续求学的信心与动力。此次走访不仅是一次物质层面的支持,更是一次精神上的鼓舞,彰显了学校在育人工作中坚持“扶困”与“扶志”相结合的工作理念。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资助育人工作,完善长效机制,助力每一位学子圆梦大学、成长成才。

注:本文出现的学生名字均作化名处理 照片使用已征得学生和家长同意

标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志愿团队开展“双百圆梦行”活动

地址:http://www.rgmgy.com//rmgyzt/46702.html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