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长发绾乡愁”实践团走进龙胜黄洛瑶寨。团队向游客与村民发放宣传手册与填写《红瑶长发村文旅参与、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调研问卷,回收第一手需求数据;沿村寨沟渠、梯田及体验区采集淘米水等水样,检测COD、氨氮等指标,评估旅游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与村委座谈,梳理“长发经济”发展脉络;随后观看红瑶歌舞、参观中国长发科技馆,体验传统淘米水护发,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多维度调研为民族地区“文化+生态”双轮振兴提供样本。

 

实践团成员在游客中心向来访游客发放《红瑶长发村文旅参与、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调研问卷,并同步派发环保宣传手册,现场收集文旅需求与生态保护建议。

 

团队步入中国长发科技馆,跟随介绍员与墙上相关信息了解红瑶长发非遗的历史渊源与现代科技转化路径。在中国长发科技馆,实践团成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历史溯源”“文化传承”“科技转化”“未来展望”等多个展区,深入了解红瑶长发习俗的起源、发展及其背后的文化象征意义。展馆通过实物展示、图文介绍、多媒体互动等多种形式,生动呈现了红瑶女性如何用传统智慧养护长发,以及现代科技如何赋能非遗文化,实现从“生活习俗”到“文化IP”的华丽转身,令团队成员深受启发。

团队走访调研长发舞者后,与实践团全体成员合影留念,展现民族文化与青年团队的深度互动。实践团走进红瑶歌舞表演现场,近距离观赏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长发舞、迎宾舞等传统节目,并与表演者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她们如何将红瑶文化融入日常表演、如何通过文旅演出实现增收致富。演出结束后,团队成员与身着民族服饰的舞者们合影留念,记录下这段跨越民族与代际的文化对话,也展现了青年学子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主动学习民族文化的热情与风采。

团队成员在村寨水源处采集传统淘米水及沟渠水样,用于测定COD、氨氮等指标,记录旅游活动对水体的影响数据。为评估旅游活动对当地水环境的影响,实践团成员沿着村寨沟渠、梯田入口等重点区域,采集了包括传统淘米水在内的多份水样,带回实验室进行COD(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关键水质指标的检测分析。通过数据对比,团队发现部分采样点水质已超过国家Ⅴ类水标准,表明旅游活动确实对水体造成了一定压力。此次采样不仅为后续提出科学治理建议提供了依据,也增强了团队成员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与信心。

实践团与黄洛瑶寨村委会围坐,就“长发经济”发展历程、合作社模式及生态保护措施展开深度交流,梳理乡村振兴经验。在村委会议室,实践团与黄洛瑶寨村干部、村民代表围坐一堂,围绕“长发经济”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展开深入交流。村干部详细介绍了村寨如何通过成立合作社、引入企业合作、打造长发科技馆等方式,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实现村民增收和非遗传承“双赢”局面。双方还就当前面临的环境压力、文化传承困境等问题展开讨论,团队结合专业所学,提出了多项可行的生态保护建议,为村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完成全部问卷、水质采样和座谈后,实践团在黄洛瑶寨中国长发科技馆前集体合影,手持团队横幅,展示青年学子深入乡村、助力振兴的青春风采。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在实践中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当地社区贡献了调研成果和建议,为推动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此次活动充分展示了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也体现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责任与担当。

标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长发绾乡愁”实践团三下乡社会实践

地址:http://www.rgmgy.com//rmkj/46897.html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