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菜市场的讨价还价声,傍晚小区广场的孩童嬉闹,深夜便利店的温暖灯光...这些寻常巷陌的烟火气,构成了基层治理最生动的底色。当老旧小区水管锈蚀渗漏浸湿了楼道,当村头路灯长明照亮了夜归人的路途,当社区广场舞的旋律与居民作息达成微妙平衡,社会治理的温度便在这些细微处悄然显现。当前,面对群众诉求多元化、服务需求精准化、治理场景复杂化的新形势,唯有放下“管理者”的身段,拾起“服务者”的初心,才能让政策春风真正吹进千家万户。
拆掉“隔心墙”,用脚步丈量民情。在京城胡同深处,社区干部每天清晨带着记事本穿梭于院落之间,谁家老人需要代买药品,哪处下水道又发生堵塞,这些琐碎的民生小事被逐一记录在“民情日记”里。重庆的市政管理者将办公室搬到马路上,用“绣花针”般的细心修补破损井盖、调整歪斜路牌。这些实践揭示了基层治理不是高居庙堂的运筹帷幄,而是要用脚底板走出民情台账。当干部们学会蹲下身倾听摊贩的诉说,弯下腰查看独居老人的灶台,治理的视角便完成了从俯视到平视的转变。这种转变催生了“院落议事会”“巷长责任制”等创新机制,让政策制定者与政策承受者之间架起了理解之桥。
搭建“连心桥”,让群众当上主角。江南水乡的社区茶馆里,居民们就电梯加装方案展开热烈讨论。退休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绘制分摊比例,家庭主妇抱着幼儿比较施工方案,最终通过举手表决达成共识。齐鲁大地的村庄微信群中,村务公开不再是贴在公告栏里的冰冷文字,而是变成了实时更新的动态信息。从老旧小区改造的“点菜单”,到社区花园设计的“众创会”,群众在参与中逐渐从“旁观者”转变为“当家人”。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决策环节,更延伸至执行过程。当治理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互动,“共建共治共享”便不再是抽象概念。
织密“安心网”,以机制守护长效。成都某小区的物业改革实践颇具启示。通过建立“阳光账本”制度,每月在公告栏公示收支明细,物业费收缴率实现从勉强过半到接近满额的飞跃。南京建立的“社区服务日”制度,每月固定时间为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让独居老人的餐桌上多了热乎饭菜,残疾人士的轮椅下少了出行障碍。这些探索印证了长效机制建设的三个关键支点:其一是构建“问题发现-协商处置-效果评估”的完整闭环,避免“头疼医头”的短视;其二是打通“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的协作通道,破除条块分割的壁垒;其三是建立“群众打分-动态改进”的评价体系,让服务成效由受益者评判。唯有如此,才能让治理成果经得起时间检验。
基层治理如同熬制一锅老汤,需要文火慢炖的耐心,更讲究食材调和的智慧。当干部们学会用群众的语言解读政策,当议事厅里回荡着市井百姓的真诚建言,当政务APP的界面跳动着温暖人心的设计细节,社会治理便真正回归了以人为本的初心。那些修缮一新的社区活动室、重焕生机的街头转角花园、充满欢笑的老年食堂,都是“中国之治”最鲜活的注脚。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唯有永葆“把群众当家人”的情怀,坚守“把民事当家事”的担当,才能让治理既有精度更显温度,让幸福既看得见更摸得着。(邵卓欣)
标题:让治理回归烟火气 把实事办到心坎里
地址:http://www.rgmgy.com//rmjj/45586.html
心灵鸡汤: